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日期:2012-02-17
在缅甸国内,事实上人们最关注的人还是丹瑞和昂山素季,认定他们才是缅甸未来的真正决定者,而总统吴登盛被认为是一个命令的执行者。虽然丹瑞的消息在仰光的媒体上渐渐减少,但这样的情况也佐证了其推动缅甸改革的有限性,甚至是其思想变革的局限性
500)this.style.width=50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缅甸有限变革的推动者" style="WIDTH: 532px; HEIGHT: 277px" height=277 alt="" src="/UploadFiles/2013-3/75/b1130090861017677124BWA.jpg" width=425 name=image_operate_41631329533394781 real_src="/UploadFiles/2013-3/75/b1130090861017677124BWA.jpg">
长期以军人执政而闻名的缅甸,近年来因推行一系列民主化改革的举措,而为外界高度关注。
2011年3月30日,总统吴登盛领导的民选政府在首都内比都宣誓就职。这意味着统治缅甸二十多年的将军们退出了国家权力前台,其中就包括丹瑞大将。
军界强人一路崛起
1933年2月,丹瑞出生于曼德勒省叫栖镇,1953年毕业于缅甸军校。最初,他在一支专门开展心理战的部队担任通信员。1962年,吴奈温将军发动政变在缅甸实行军政府统治之后,丹瑞开始青云直上。他历任国防部一级参谋、副师长、师长、西南军区司令、陆军副总参谋长。1989年12月,他出任三军副总司令兼陆军司令。
1997年11月15日,丹瑞出任“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兼政府总理、国防部长和三军总司令。在2006年最后的一天,素为亚洲军人统治象征人物的丹瑞大将前往新加坡进行健康检查。这位缅甸最高领导人长期忍受着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折磨,2005年还曾遭遇短暂的轻度中风。
虽然经过治疗后丹瑞的身体渐渐康复,但他所领导的国家面临的内忧外患,却不是短期内能消除的。
缅甸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来就不高,交通、能源以及基础设施落后,机器设备、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长期的制裁和封锁不仅使缅甸经济逐步陷入困境,也使缅甸在国际社会日益孤立。丹瑞领导的军政府希望通过放松国内控制并与反对派恢复对话,来说服国际社会减轻乃至最终取消对缅甸的制裁。
一方面,军政府的妥协始终是有限度的;另一方面,由于反对党的政治不成熟,致使政治和解的机遇被一再错失。此外,自1948年独立以来,缅甸的民族关系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国内十多个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分别组建武装与中央政府对抗,国家长期陷于内战状态。
在那一时期,西方媒体为缅甸军政府总结了“三宗罪”:监狱中仍关押着至少千名政治犯,对少数民族的镇压一直继续,毒品种植和交易问题依然严重。
2003年,缅甸军政府发生了两大事件:其一是丹瑞自动不再兼任总理职务,并起用钦纽上将出任总理;其二是宣布旨在实现民族和解、推进民主进程的七点民主路线图计划。显然,在长期内外交困的压力下,作为国家领导人的丹瑞希望在有效控制民主力量的同时,也能够解决好少数民族武装的矛盾。
多重受压寻求突破
但钦纽在就任总理后的工作并没有得到丹瑞的认可。2004年10月,钦纽被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突然宣布“因健康原因离职”,由委员会第一秘书长梭温中将接任。2005年7月,因受包括贪污、受贿在内的8项指控,钦纽被特别法庭判处可缓期执行的44年徒刑。
在缅甸民主进程方面,比较务实的钦纽一直受到来自军政府内强硬势力、反对党和西方的三重压力,其突然被更换似乎也印证着缅国内政局的保守化趋势。他一直被关押到2012年方被新政府一并大赦。
外界与缅甸军政府的沟通并不顺畅。例如,境外的“缅甸联邦民族联合政府”等反军政府的党团组织认为,缅甸军政府除了中国以外,在国内外没有政治盟友。而美国政府也认为,缅甸国内诸多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军政府的独裁,因此只要持续施加压力,实现政权民主化更替,就能很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美国一直不支持任何与缅甸军政府接触的努力。
丹瑞也特别指出:缅甸内部长期的民族冲突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和经济背景。没有强大的军队作保证,仅*形式上的民主改革,是难以真正解决缅甸民族问题的,甚至可能引起国家的混乱和分裂——缅甸联邦就会像前南斯拉夫一样,沿着各邦的边界,迅速分裂成许多小国。
2005年11月,缅甸国家机关迁往在仰光以北390公里新建的行政首都內比都,再次引来国际社会的关注。这也证明了军人利益集团长期维持的决心。另外一个迹象是,尽管缅甸军政府自1988年通过政变上台以来,最高领导层几经调整,其统治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巩固。但外界的确已对缅甸当局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到2006年下半年,一度传出缅甸军政府将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彻底改革。其核心内容是丹瑞大将和二号人物貌埃副大将退出在军队中的领导地位,全面启动国民大会的制宪进程。但是,他们两人仍然保留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职务,成为退居幕后的实权人物。2007年5月,总理梭温又因身体原因去职,吴登盛由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先后出任代总理、总理。
2010年9月,在“退休卸任”之前,丹瑞赴中国进行了为期5天的公开访问,上海和深圳的发展现状对他的触动相当大。他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建设经验非常值得缅甸学习借鉴”。
精挑人选掌控变革
释放政治犯、放开网络信息传播,以民意反对的理由叫停外资水电站建设,甚至要立法废除媒体审查……新政府的一系列举动,换来了外界的极大兴趣。尤其是在2011年末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缅甸后,日本、英国等国家纷纷派出高官访问缅甸,并且都表示了对缅甸民主改革的初步认可,承诺将提供帮助。
昂山素季的高调复出更令人关注。其在2010年底获得自由后,除了得到吴登盛的会见,更不断得到外界的支持,几乎所有到缅甸访问的西方政要都去拜访她。
按照目前的程序,昂山素季及其所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将在4月1日参与48个席位的议会补选活动。许多人都相信,昂山素季将会获得“副总统”或者“秘书长”之类的高级职务,以兑现其愿“成为一颗棋子”为国家工作的承诺。
这其实体现了丹瑞“内外有序”的政治智慧:忠诚于己的吴登盛主要负责国家内部事务;在西方成长,受过良好教育的昂山素季可以很好地与西方对接,她实际上一直都是西方参与缅甸事务的桥梁。
在缅甸国内,一般人最关注的还是丹瑞和昂山素季,认定这两人才是缅甸未来的真正决定者,而吴登盛更多时候被认为是一个命令的执行者。虽然丹瑞的消息在仰光的媒体上渐渐减少,但是熟悉缅甸事务的人都清楚他的作用,这样的情况也佐证了其推动缅甸改革的有限性。
从钦纽到梭温,再到吴登盛,每一任领导人产生,无一不在丹瑞的掌控之中。长期实行军人统治,并且形成了巨大既得利益集团的缅甸,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生巨大变化,显然背后需要有政治强人的推动。
事实上,丹瑞虽然在表面上退出了缅甸权力舞台,但在幕后一直透过“国家最高委员会”来掌控着时局的变化。该委员会成员包括丹瑞、貌埃、都拉隋曼和吴登盛等,其中丹瑞仍是头号人物,而总统吴登盛仅排位第四。
缅甸国家事务中的财政支出、军事行动和对外关系几乎都需丹瑞表态认可。最典型的例子是,2011年12月,总统吴登盛数次公开下达停止对北少数民族武装克钦独立军进攻的命令,但是政府军并不理会;政府代表与另两支少数民族武装——克伦族解放军和南掸邦军签署了和平协议不久,后者又突然遭到政府军的打击。
一方面,缅甸新政府积极与昂山素季代表的民主势力达成了合作共识;另一方面,缅甸政府军对于少数民族武装势力仍然不能和平对待。这说明丹瑞内心“大缅族主义”的优越感仍然存在,如此将为国家正常化制造巨大障碍。
另外,缅甸新政府的实质决策机构是11人组成的“国家防务与安全委员会”,其成员包括总统、两位副总统、两院议长、三军总司令和副总司令,以及国防部、外交部、内政部和边境事务部的4位部长。其中多数人显然更容易听命于丹瑞本人。
随着丹瑞大将年岁日高,身体衰弱,缅甸势必进入真正的权力过渡时代。面对权力的诱惑,缅甸军方第二号强人貌埃和第三号强人都拉隋曼的权力斗争可能走向公开化,甚至可能出现权力争夺的第三方。
丹瑞之后,谁将是缅甸的“国家发展舵手”,缅甸新政府的改革进程能够走多远,目前还不明朗
jinghpawland.com
请扫描左边的黑白二维码图片,即可识别关注“景颇大地”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