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
掸邦第二特区(佤邦)由南、北两块地区组成。北部地区位于缅甸东北部,约在北纬22°—23°,东经98°—100°间,东北与中国云南省临沧地区耿马县、沧源县,普洱市澜沧县、西盟县、孟连县、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接壤;北与缅甸第一特区(果敢)相连;南与缅甸掸邦第四特区相邻;西面至缅甸第二条大江—萨尔温江(怒江),与滚弄、当阳等城镇隔江相望。
2区划
北面地区辖两特区三县:邦康特区、南邓特区、勐冒县(原名北佤县)、勐波县(原名景北县)、温高县(原名南佤县)。与中国有近500多公里的边界线,属高寒山区,人口36万多。
邦康特区:广洪乡、那洛乡、南帕乡、等俄乡、永定乡、芒冒乡;
南邓特区:南邓乡、拥莫乡、邦空乡、大岩乡、炉房乡、南温坝乡、南邓街;
勐冒县:营盘区、岩城区、王冷区、昆马区、绍帕区、联合区、纳威区、曼东区、龙潭区、格龙坝区、公明山区、新地方街;
勐波县:勐波区、勐嘎区、贺岛区、南排区、勐念区、勐平经济开发区;
勐能县:曼相区、南抗伍区、邦洋区、纳高区、弄切区;
南面地区设:南部地区管理委员会(原名景南县、勐阮县)。与泰国有近500多公里的边界线,有7个行政区,人口10万多。
南部行政事务管理委员会:永邦区、万宏区、勐角区、勐岗区、回俄区、户约区、开龙区
3历史
缅甸掸邦第二特区(佤邦)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67年以前的几千年是佤邦漫长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是原始社会末期,封建社会初期的变革阶段。鬼神支配着人们的思想,世袭的山官、头人统治整个社会,其表现形式是部落制度。整个佤邦分为大大小小几十个部落(佤语叫“恩”)。
佤邦在历史上曾为中国土司管辖的领土,但多数时期为分散在各地的众多头人部落,未有统一的政权出现。明代分属孟定府、孟琏司、孟根府土司疆域,清代部分地区脱离原土司控制,成为瓯脱地,较知名者有葫芦、莽冷。
在英国统治缅甸时期,佤邦曾和英属缅甸分开,有过佤邦(Wa State)这一名称。
1948年开始,佤邦各族人民被中国国民党领导了20年。1966年在佤邦先后出现了四家游击队,开始削弱了国民党的势力。1969年,缅共利用佤邦地区是联邦政府管理的薄弱地区,又控制了佤邦20年。佤邦在1989年脱离了缅甸共产党的错误领导,在当年的5月份就与缅甸联邦政府达成停火协议,从此走向了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二阶段
1967—1989年在部落混战、各族群众处于暗无天日的危难时刻,佤邦许多有识志士勇敢地站出出来。他们认识到,要拯救处于水火之中的人民,必须推翻反动的部落制度,组织革命的武装力量,以实现佤邦的统一和和解。
1966年6月,以鲍有祥、鲍三板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昆马游击队。
1967年5月,岩肯、岩克龙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岩城游击队。
1968年,以鲁兴国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户双游击队。
1969年2月以赵尼来为首的领导人组织了绍帕游击队。
这些游击队的出现,鼓舞了人民求解放的愿望,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传递情报,队伍发展迅速。但这些游击队组织都是自发的、分散的。对统一佤邦、解放佤邦很有局限性。各游击队领导人不谋而合地意识到:必须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指挥。赵尼来、鲍有祥、鲁兴国、岩肯等领导人加强了联络,经过很多曲折,找到了缅甸共产党。以诚恳的态度请缅甸共产党来领导游击队闹革命。
1969年三月,缅共代表来到绍帕、户双,7月到昆马、岩城。缅共代表与游击队领导经反复协商,密切合作,对各游击队进行了整编。以户双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缅甸人民军东北军区4048营,以绍帕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4049营,以昆马游击队的基础,成立了502营,以岩诚游击队为基础,成立了501营。
部队成立后,组成了江东指挥部。指挥部成员有:周昆系、郭志明、杨福康、鲁兴国、郭志、赵尼来、鲍有祥等人。指挥部成立后,70年4月30日解放了勐冒(新地方)、随后解放了营盘、邦腰、金厂等地。根据东北军区的命令,4048、4049部队到外区域作战,501、502部队留佤邦地区作战。
1971年11月,佤邦的部队和民兵群众参加了滚弄战役。
1972年3月,缅共东北军区总部迁到勐冒,进驻佤邦的部队有4045、4046、4047、3035、炮营等。本年底,佤邦境内大都获解放,北佤南佤实现了统一。1973年解放了勐波地区,孟延地区的大部分及勐宁等地区。1973年4月,东北军区总部迁到邦康,1978年7月中央总部也迁到邦桑,直到1989年4月16日。
缅甸共产党在佤邦地区20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农民为基础;以军事为中心;以农村包围城市、赢得战争、夺取政权为方针路线,解放了佤邦、统一了佤邦,使佤邦人民摆脱了部落统治的桎梏与枷锁,佤邦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20年来,缅共除以上部队编号外,还先后组建了2旅、5旅、8旅、683旅、685旅、768旅、859旅、12旅、6旅、7旅、48师、68师等部队编号。在地方,还广泛地成立了民兵,各县成立了县大队。武装力量形成了民兵、地方军、主力军三结合体制。
在地方政权方面,组建了北佤县、南佤县、景北县、邦伞特区。
1985年9月9日,缅共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赵明同志,被选为中央委员。赵尼来、鲍有祥、李自如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缅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内部发生了许多问题:根据地越来越小,阶级斗争越搞越激烈,中央主要领导年龄老化,思想僵化,教条主义十分顽固。大民族主义、宗派主义日趋明显,干部中培置亲信,拉帮结伙。连年战争,群众生活逐年下降,部队供给短缺……对此形势,当时许多中下层干部提了许多改进意见,但缅共主要领导听不进,还加上“反党”帽子。在这种情况下,3月11日,原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彭家声在果敢宣布脱离缅共领导,成立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军。
在对待和处理果敢问题上,缅共内部有两种主张:一是和平解决,二是军事镇压。主张军事镇压的占了上风。他们组织了指挥部,命令当时任北佤县县长、12旅旅长的赵尼来和当时任中部军区副司令员的鲍有祥,率部队前往镇压。他们俩人都是主张和平解决的干部。在这即将发生兄弟互相残杀的危急时刻,赵尼来、鲍有祥左右为难,一边是上级领导,不执行军令不行;一边是20多年同一战壕的战友,不忍心互相残杀。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他们最后决定:脱离缅共领导。这就是震惊内外的“4.17”事件。
第三阶段
1989年4月17日,佤邦举义旗,脱离了缅共错误领导,组建了佤邦联合党、佤邦联合军。5月18日和政府对话,达成停战协议。4月17日是佤邦历史上一个里程碑,从此佤邦进入了和平建设的新时期。
4资源编辑
佤邦矿藏丰富,但尚未得到普查。十年来,对金厂的铅锌矿和龙潭的锡矿组织了开采,有了一些效益,掌握了部分资料,培养了一批矿务管理人员。为今后的矿业开发打下了基础。
在矿业方面,联邦政府给了优惠照顾,同意佤邦在勐休、莫谷开采宝石、同意在帕刚开采玉石,还欢迎佤邦去经营南马都的矿渣等等。勐休宝石场的开采,几经波折,目前发展良好,效益可观。龙潭锡矿,潜力大,品位高,质量好。现正采取措施,有计划地开采,严禁破坏性,毁坏性的开采。佤邦政府计划在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发展2—3个重点矿厂,作为佤邦矿业开发的龙头,使之成为佤邦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及全面禁种禁毒事业的坚实基础。
5宗教编辑
佤邦是多种民族杂居的地区,这里居住着佤、拉祜、掸、克钦、汉、爱尼、僳僳、苗、布朗、回、本、崩龙、阿克、缅、克伦、老棉等十六种民族。其中,佤族占70%左右,其次是拉祜族和掸族。各民族在佤邦大家庭中和睦相处,正在为佤邦的繁荣富强团结奋斗。
佤邦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主要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神教、掸族、大部分佤族信奉佛教,拉祜、克钦及佤族一部分信奉基督教,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还有部分群众信神信鬼。
6政治编辑
佤邦政府
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一日组建了佤邦政府,担负着对内部政权事务的领导和对外的政务联系的任务。
主 席:鲍有祥
副 主 席:李自如(已去世)、赵明、肖明亮
邦务委员:布来康、岩伦、赵文光、鲍有义、三木鲁、赵忠丹、张月祥、陈龙生、赵三里、崩丁、李祖烈、亚库。
政府部门:佤邦对外关系部部长赵国安,佤邦禁毒执行小组组长鲍岩荣,佤邦司法委副书记兼佤邦警察局局长赵岩道,佤邦司法委副书记兼高级检察院检察长张岩嘎,佤邦缉毒大队大队长陈尼翁,卫生处处长孙成德,邦康特区区长尚孟,政工部部长闫生炳,农林水利部部长鲍华强,中央办公厅主任李祖烈。[1]
佤邦政治协商委员会
佤邦政治协商委员会成立于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日,第一届全邦政协会议于九二年四月十八日到二十一日在勐冒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地区的各民族代表262名。通过协商,推选出63名委员组成佤邦政治协商委员会。
主席:赵尼来(已去世)
副主席:周昆系、鲁兴国、岩小石
一九九四年四月十六日,召开了第二届政协会。增选了赵明为副主席,陈龙生为秘书长。
政协委员会是协助各级政府宣传组织群众、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促进民族团结的社会上有威望的群众组织。各县各特区均成立了县、区级政协委员会。
佤邦联合党
佤邦联合党于1988年12月20日筹建,原名为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党,1989年11月4日,改名为佤邦联合党。它是由佤邦各族人民的优秀儿女组成的先锋队组织,是领导佤邦革命运动、人民团体、武装部队、人民政权的核心力量。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992年12月20日,佤邦联合党在邦康召开了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和章程。选举赵尼来、鲍有祥、李自如、赵明、肖明亮为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推举了赵尼来为总书记,赵明、肖明亮为副总书记。选举岩伦、赵文光为政治局委员;选举布来康、鲍有义、三木鲁、赵忠丹、张月祥、陈龙生、陈三木纳为中央委员;选举赵三木里,鲍华强、崩丁、周昆系为中央候补委员;1996年又增补卫赛堂、李祖烈、亚库为中央修补委员;中央委员会下设各级党委。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支部。
佤邦联合军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七日是佤邦联合军建军节。原定名缅甸民族民主联合军,由于形势需要,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四日,改名为佤邦联合军。
佤邦联合军是佤邦各族人民的子弟兵,是在佤邦联合党绝对领导下的,肩负着保卫佤邦、建设佤邦的武装部队。佤邦联合军一支战斗队;悍卫佤邦不受外来侵犯,为佤邦和平建设保驾护航,严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则。她又是工作队:担负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任务。她也是生产队:积极开展部队生产,提高部队生活,减轻人民负担,还要积极参加地方的建设。
1989年4月,先后组建了417师、418师、420师、421师、214师、独立团、炮团、警卫团。5月份又组建了525师。1996年420师、525师合拼为171军区。
地方上,各县组建了县大队(勐冒县组建了629团)和民兵营。
佤邦政策路线
佤邦脱离缅共错误领导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摆在佤邦全党全军全体人民的面前。当时,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根据佤邦几十年战争造成的灾难的状况及世界上由对抗转为对话,战争趋于和平的形势,佤邦联合党中央及时地制定了“一手高举和平民主的旗帜,一手高举武装自卫的旗帜”、“争取民族区域自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军事实力为后盾”的策略路线。
在经济建设和商贸活动中,佤邦制定了“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的对外开放政策。
根据佤邦多民族聚居的实际,制定了“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是佤邦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各民族一律平等,团结和睦,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的民族政策。制定了“在不分裂国家,不分裂佤邦,不分裂民族,不干与政权的前提下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制定了“团结和睦,和平共处,共同发展,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对外关系政策。
与缅甸政府的关系
佤邦脱离缅共后,1989年5月18日与政府军队代表谈判,达成了停战协议。由于几十年的战争对抗造成的隔阂及成见,初期双方互相都存有戒心。从1990年起,佤邦领导人赵尼来、鲍有祥、李自如、肖明亮等多次到仰光参观,与中央政府官员会晤,中央政府官员也多次到佤邦视察,促进了双方相互的了解和信任。佤邦开始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佤邦在和平发展建设中得到中央政府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通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中央政府还给佤邦在商贸发展、珠宝玉石开采给了许多优惠条件。同时中央还鼓励佤邦到缅甸的大中城市发展经济投资建设。佤邦在原首都仰光购置了商用大楼,办了轧钢厂等企业。在其他大中城市也进行了部分投资,开展商贸活动。通过十年的努力,佤邦在地方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央政府不断的给予支持和肯定,认为这是缅甸联邦精神的体现,是缅甸各民族团结实现和平发展取得的成就。
与中国关系
缅中两国人民一直保持着传统的友谊。尤其是佤邦与中国临沧地区的耿马、沧源县、思茅地区的西盟、澜沧、孟连县等跨境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和人民更是保持着“胞波情谊”。佤邦脱离缅共时,外界对佤邦的义举不了解,在佤邦处境十分困难的时候,中国云南边境地区的政府和人民给了佤邦很大的同情和支持,帮助佤邦度过了难关。佤邦与中国云南边境地区政府和人民来往密切,外事活动频繁,文化科学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相互配合。在发展替代经济和共同打击毒品犯罪的斗争合作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佤邦同时和云南昆明及中国沿海的省区及中国首都北京的一些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也得到了发展。
佤邦政府鲍有祥主席多次强调:“搞好和中国的关系是佤邦人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佤邦政府决心为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繁荣友好的中缅边界环境不断作出努力。
7社会事业编辑
教育
长期的封建部落统治,人民群众食不饱腹,衣不蔽体,神鬼支配着人们的灵魂。群盲、愚昧、贫穷、落后是佤邦突出的特点。缅共进入佤邦,虽消灭了部落,实现了统一,但忙于战争,文化教育未受重视。20年仅办了小学20所,在校学生不到500名。实现和平以来,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群众求知欲望不断提高,加之佤邦对文教工作的重视,提出“十年内,县有中学、区有小学”的规划,并于一九九三年五月十七日到二十四日,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先后召开了两次全邦文教工作会议。为佤邦文教工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和平建设十年来,全邦已有中学5所,有小学240多所,(其中政府来帮办的学校20所)在校学生已有15000多名,和一九八九年相比学校增加了120%,学生增加了300%。
为了更快地培养经济建设人才,佤邦政府决定建立一所公费学校,作佤邦培育人才的中心。一九九五年,定名为振兴学校。经一年半的艰苦筹建,一九九七年三月正式开学。建校费500万元人民币。现有350名各族学生在校公费就读,教职员工30名,每年财政部拨出130余万元解决学生的吃、穿费用及教师工资,该校将向职业中专和大专方向发展。
卫生
保健方面:六十年代以前,佤邦没有医院,没有医生。群众有病,只寄托于鬼神或把鸦片当成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药来吸食。缅共时期,医疗保健,只顾及前线,服务于战争,顾及不了地方和百姓,一九八九年,全邦只有4所地方医院,卫生所8个,医务人员150余名,十年和平建设中,卫生保健工作有了发展,各县(特区)都有了人民医院,大部分区有了卫生所,联邦政府帮建了8所医院,派来了50多名医务人员。各县、特区,通过考核,批准私人开办诊所,方便了群众,加强了医疗保健能力。现佤邦共有医院31所,卫生所44所,私人诊所32所,医疗队8个,比八九年医院(卫生所)增加7.66倍,医务人员增加3.93倍。
城建
佤邦在缅共时期,只有邦康的缅共广播电台,东北军区总部有几间砖木结构的瓦房,建筑面积约2000㎡,全邦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和平建设十年来,城镇建设发展迅速,邦康已建成初具规模的城镇,为迎接十年大庆,98年对全镇重新进行规划,扩宽了街道,铺设了地下水沟,安装了自来水管,架设规范化的能源线路。还修建了运动场、大礼堂。南邓、勐冒、昆马、王冷、勐波、贺岛、勐片等地也建了不少楼房,全邦建筑面积约100万㎡,是89年的500倍,集贸市场、街道路面,逐年规范,市容正在改观。
1989年以前,佤邦只有一个70个千瓦的水力发电站。和平建设第二个五年计划中,佤邦政府为解决经济发展中急需的动力问题,从1996年起在佤邦建造四个水力发电站。
松普电站:装机容量7500千瓦,位于邦康市以西29公里的南板河;
荣斋电站:装机容量2000千瓦,位于勐冒(新地方)以东29公里的荣斋河;
康达电站:装机容量1200千瓦,位于南登以南5公里的南达河;
昆马电站:装机容量800千瓦,位于昆马以西3公里的南玛河。
四座电站均于一九九九年四月以前通电启用。四座电站的建成,为佤邦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动力基础。
8经济
农业
佤邦从事农业的人口占90%以上。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山多坝少,加之生产技术原始、落后,粮食生产还不能满足所需。一九八九年,人均口粮160斤,只能维持3—4个月口粮,其余靠向外地购买,每年要向外地购2000
多万斤粮食。十年和平建设中,农业有些发展,开新田、挖水沟,选用良种,固定耕地,施用肥料,科学管理等方面有了进步和加强。九八年人均口粮已提高到280斤,能解决8—10个月的口粮,但离温饱要求还相距甚远,每年还需向外地购买1000多万斤粮食。
为了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佤邦政府决定在第三个五年计划(1999年—2003年)中把发展农业作为重点项目实施。为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于一九九八年二月组建了“农林水利部”。委任联合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赵文光同志任部长。并尽力争取国际禁毒组织、联邦政府的援助和配合,决定在勐戛、王冷、纳番三个地方开发粮食基地。现国际禁毒组织预算投入资金1500万美元,联邦政府投入缅币2600万文,佤邦政府已拨出1000万元人民币,作为三个粮食基地的开发资金。力争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全佤邦基本达到粮食自给。
商贸
脱离缅共时,缅共留下的有大米9万斤,老盾700个,港币4万元,人民币3600元,美金50元,缅币30万文,还留下了债务,那时真是一穷二白。九O年以前,财政靠集资,向群众借贷、募捐等方式来维持。1990年度财政收入1000万元,支出900多万元,略有盈余。九一年以后,收入逐年增加,收支平衡,并有一定积累。一九九八年同一九九O年相比,财政收支增加了近八倍,财政收入来源是:
1、 联邦政府拨款占20%
2、 民间捐款占12%
3、 商贸收入占18%
4、 税收占20%
5、 入股红利占19%
6、 矿产占10%
7、 旅游业占1%
商贸方面:为了解决建设资金,必须跳出佤邦寻找财源,经向联邦政府申报,同意佤邦在缅甸大中城市开展商贸活动。为便于领导和管理,于一九九O年12月在腊戍成立了“佤邦综合开发贸易总公司”。并先后在仰光、瓦城、栋枝、景栋、大其力、木姐等城镇组建了分公司,后来向联邦政府提出开采珠宝玉石的申请,得到了批准,先后在孟休、帕干、抹谷等组织开采宝石、玉石。为广开渠道,多路经营,先后组建了宏邦公司、一星公司、德康公司、康隆有限公司、康祥珠宝公司、999公司、飞亚公司、佤油麻公司、思茅金凤大酒店、邦康自来水公司、康乐有限公司、佤邦银行、恒源烟草工业制造公司、当阳红砖厂、木姐自来水公司等商贸金融单位。从事商贸的已有5000多名干部职工。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从不会经商到学会经商,从不会管理到学会管理。在发展过程中付出了很大代价,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现在全面的商贸网络初步形成。这些商贸单位的组建,使佤邦的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为佤邦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9交通编辑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佤邦只有一条从户板到勐冒的临时公路,且长年失修。整个佤邦交通十分闭塞。运输靠人背、肩挑、马驮。缅共执政20年忙于作战,只修了300公里的单车道毛路。和平建设十年来,交通建设被列为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项目,已修筑通车毛路3000公里,其中交通干线的730公里,已铺和正在铺设弹石路面,90%以上的区已修通公路。
在交通建设中还修造了造价50万元人民币以上贺岛、勐康、哈中、龙跨、南板等13座大桥,共修大小桥19座,其中联邦政府拨款修建的有7座。佤邦境内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交通闭塞的状况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10禁毒工作
缅甸自从1885年沦为英帝国的殖民地以后,鸦片(罂粟)就被传入缅甸。佤邦属掸邦高原,山多平坝少,地理、气候、土质适合于罂粟种植。一百多年来,人民群众以种植罂粟为主要经济来源。群众不了解其毒害性,只为了用鸦片换取粮食、衣物、盐巴等生活用品,维持最低的生活。加之过去佤邦处于原始部落社会,文化、科学、交通十分落后,鸦片成了群众包治百病的药物,不少百姓因而染上吸鸦片的恶习,佤邦的毒品种植和吸毒、贩毒,有着深远的历史的社会的背景。1989年,佤邦脱离缅共后,联合党中央就意识到毒品种植的危害性和禁毒工作的艰巨性,决心把禁毒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来完成。
一九九O年八月二十六日,佤邦发布了《佤邦对禁种根除大烟的策略与措施》文件;一九九一年六月十一日,颁布了《禁毒通令》;一九九二年二月一日,赵尼来总书记代表佤邦,主持了有国际禁毒组织和联邦政府参加的在云线斩除鸦片幼苗3000多亩的活动;同年六月二日,又在勐冒县纳威区烧毁了价值9000多万美元的毒品加工厂;一九九四年三月八日,景栋战略指挥官吴觉温带领中、日、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十一个国家的大使、武官到永定、贺岛参加烧毁了两个毒品加工厂;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四日,作出了《关于加强佤邦地区毒品管理的若干决定》,组建了毒品管制委员会;1995年5月17日,佤邦政府作出了《关于在佤邦的部分地区实现三年无毒区的行动计划》;为进一步落实禁种禁毒计划,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成立了团级单位的稽查大队。
县、特区成立了稽查中队、小队;一九九六年十二月,联合党中央向全党全军全民做出了《公元二00五年全佤邦实现无毒地区》的决定。
经过努力,佤邦种植面积及毒品产量正在逐年减少:
1990年种植面积约10000英亩,产量约60000公斤。
1994年种植面积约8000英亩,产量约48000公斤。
1997年种植面积约5000英亩,产量约30000公斤。
为了实现彻底禁毒的目标,特别是第二个五年计划(1994年)以来,鼓励和发动单位和个人试种经济作物,加大了替代作物的投资,取得较好的成绩。在邦康地区,炮团、独立团、418师、邦康特区、万蚌农场等单位和个人,已种植橡胶、咖啡、果树万余亩;南邓特区、勐冒县、龙潭特区、勐波县等单位,发动群众,因地制宜,种植橡胶、茶叶、荔枝、芒果、杉木等经济作物已达5万余亩。南面地区,气候温热,土质肥沃,171军区已种植柚木80多万株。开发了两个龙眼基地,已种下龙眼树苗5000多亩。
佤邦的禁种禁毒工作是一项艰苦而长期的工作,不容乐观。由于境内外少数谋取高额利润的制毒贩毒分子,变换各种手法,或明或暗地与佤邦禁毒方针相对抗,对这些抗拒势力打击不力,国际援助兑现迟缓,佤邦的禁毒阻力还很大。部分已禁种的地区出现反复,群众外流现象也随之突出,他们迁往外地继续种植毒品……但佤邦政府禁毒决心已定,只要全党全军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加上国际禁毒组织和联邦政府的援助配合,佤邦的禁毒大业一定会取得全面胜利!二OO五年全佤邦为无毒源地区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实现!